本报讯(记者 刘全民 张可) 记者昨日从市农业乡村局得悉,我市秋收作业已悉数完毕。盘点秋收,不少种粮大户慨叹:“田越种越多,秋忙时刻却变短了。”
12月11日,记者走进高淳区陈福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大米加工车间,出产线上机器轰鸣,金黄色的稻谷通过脱粒、紧缩等流程,变成一袋袋新鲜大米,行将“飞”向市民餐桌。
据悉,本年该合作社在高淳和溧水两区共栽培1.2万亩水稻,11月底悉数收割完毕,现在小麦和油菜的播种作业也已完结。
“现在农机配备越来越先进,万亩良田只需不到20人就能办理,假设按相同规划的农田来算,秋忙时刻比12年前至少缩短了一个月。”看着高速工作的大米加工出产线,合作社理事长陈福明慨叹道,12年前合作社栽培培育面积仅有300亩,秋忙期间需求7—8人办理,现在合作社的栽培培育面积扩展了40倍,秋忙期间人数却不超越20人,真实秋忙的时刻却比本来还短。
陈福明介绍,现在合作社具有7台收割机,1.2万亩水稻仅需40天就能收割完结。此外,合作社置办了数字烘干机,日烘干量达350吨,比原有的旧式烘干机快了6倍,还能够实时温度报警,仅用一部手机就能办理。“就拿烘干来说,假设没有机械烘干,就要看老天的‘脸色’晒粮,不只费时吃力,损耗还大,仅这个环节就节约至少一个月。”陈福明说。
秋忙时刻变短已是常态。在江宁区太和水稻栽培专业合作社,1500亩水稻大田的秋忙也已完毕,合作社负责人李运东正和社员们使用冬天时刻对田块和水沟进行整改。李运东表明,本年秋收期间土壤墒情比较大,雨水较多,加上部分水稻倒伏,收割速度比从前慢了40%,但在无人机、智能烘干机、精量播种机等智能设备的协助下,秋忙其他环节作业功率提高了近三分之一,抢回来10天左右的时刻。
秋忙时刻的缩短,与我市近年来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造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密切相关。到现在,全市域内永久根本农田183万亩中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30多万亩,占比达73.8%。通过高标准农田建造,小田变大田,土地更平坦,更便利机械化栽培,为抢抓农时赢得要害时刻,农人种田也益发有底气,栽培规划渐渐的变大。市农业乡村局计算多个方面数据显现,现在南京稻麦出产播种收归纳机械化水平达98%以上,全市首要粮食出产根本完成全程机械化。